23.5.21 『爱在午夜降临前』


薄荷糖

23.4.5『薄荷糖』


侯麦是从六个道德故事开始拍的?人间四季就是集大成作?令人困倦乏味的『女收藏家』,也许是因为实在不是电影中那类男性——又或者——自我批判是痛苦的?

警惕自我安慰产生的虚伪道德。寻求清净的起因是女友在伦敦,所谓的自律和道德,在并非主动选择的情况下,更多是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下的幸福最终是不完整的,即使能自洽。这种情况下,容易站在道德高点批判活得更真实的人。这其实是将自我保护无限放大。

警惕自我欲望经过压抑后的盲目投射。能将女孩的一举一动看作对自己的勾引,这实际上是自我的变态。勾引的只能是自己的欲望,而由本能和观看所产生的欲望本身是自然和健康的,但压抑欲望和忽视本我却适得其反,非但不能断绝观看,反而让观看更加难以忽略。解决方法也许只能是承认和接受本我。

警惕碌碌无为的生活和随之产生的问题。侯麦拍摄的这类人,以片中度假时的收藏家为例,面对的是“较高”层次的困扰。这些困扰有文化和阶层的普适性,但并不一定是首要矛盾,甚至很大程度上对于辛勤劳动的人来说不构成困扰。问题并非不存在,但不应该白日作梦地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生活日常。

影片只有一个女孩和两个或三个男人。欲望发生了即使没一起睡也是发生了,不可被否认,但究竟是睡过痛苦还是没睡痛苦,可能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1)承认本我,包括观看行为和欲望;(2)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中有无奈的部分,因为可能指引了改进的方向;(3)道德可能自我蒙蔽,自我觉知和反思势在必行。

23.4.1『女收藏家』小西天


我也说不清楚,许多人都驻足抬头,甚至有拍照的。我也不清楚大家的视线在哪里聚焦。那一刻就是很好看。但我也知道离开那个广场,或者不在静园,光污染是会毁坏夜空的,又或者我知道有光污染所以在别处我从不抬头。但很快我就找到单车离开了。

23.3.1 伊万的童年 百讲


我还不确定的、慢慢开始接受和尝试的,或许已经被特吕弗这部激进的作品多重否定。昨晚几乎满座的小西天,观众的素质格外高,仿佛因黑白大荧幕中明媚的光感而沉默,却又在恰到好处的时刻不谋而合地会心一笑。我仿佛是唯一格格不入的观众,由于不明确何为寻常,便感受不到人物的怪诞。散场后跟着棒球服烫印PKU离开放映厅,有那么几刻考虑要不要张嘴搭讪。打消念头的借口依然是对人与人连结意义的否定。在走进地铁的时刻,我经由这部影片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情爱的荒诞。

纯爱是否存在。首先纯爱是相对的,时空文化阻隔之下难以进入三人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没有发现豆瓣那篇长文解读中的内涵。我感受到的是放纵的和怪诞的,浅焦之下人物身后见不到社会时代,连一战资料影象都因为画质粗劣而显得抽离(是的有许多时刻我觉得在运用“间离”,比如A和B玩牌或寒暄时可以根本上无视C)。人物似乎不用做“正经事”,又或者倦怠的观者看不到戏与戏的间隙,仅仅聚焦与几个核心人物。活著必须依靠友谊与爱情,周转腾挪不过为了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最求纯爱而跃入河中。这是我无法想象的存在。

而恰好我正处在缺失意义的存在中,眼下无法举出活著或者不寻求死亡的理由。观看这些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人存在和行动的逻辑启发我潜在的路径。

关于吕特弗和新浪潮当前所知甚少。只了解过左岸派的雷乃和影视上的重量。这究竟是不是仅有考古意义,是否只是告诉人们电影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

我才刚开始接受人与人的羁绊,这部片子却对此进行了戏谑。而我原本是不需要这些连结的:很难想象人必须处在浪漫关系中。但仿佛并没有意义,纯爱会自然消失,两人中至少有一个需要忠诚即可。要找到活下去的信念,格外地难了。

最后德国人祖留存,终于得到解脱,更重要的将是余生如何在回忆中度过;重要的总是镜头未能覆盖的日常。

23.2.25 特吕弗『祖与占』小西天


高清晰度的特写为主,数码味道过重。娱乐性和商业性远改过艺术性和批判性。

很短的导赏围绕《等待戈多》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戴爷也曾是那个世纪北岛一样的知识分子。

最后一场演出后囚车上的狂欢使我落泪。等待与希望,什么都等不来;对戏剧界、社会文化、监狱人文“关怀”的反思都是点到即止。这也许就是当前欧洲制作的现状。

23.2.22 『一出大戏』百讲


很浓郁的雾,梦境般的调度,纯净的取景内的一场伤害。至于公路与寻找已经是超越情节的母题。

大抵是死在国境线,有太多的象征意味,是如何欣赏都有美感的艺术品。

23.2.19 安哲『雾中风景』 小西天


两个世界,同时刻双生。波兰段的视觉主体踏过观众,防暴人墙背景下努力地望着,那是阴沉蓝白世界欢欣的灿烂,好过「冷战」,美的消逝时刻可惜(接连失眠)已将心脏推向极限。绚烂在梦中,醒来只剩怅然若失。木偶戏,收信,决定,是迟缓漫长的情绪浸染与现实。

最终似有所悟。 已经困到没有收尾,影像延续,北京是个雨雪雾天。是否还愿相信世上另一我。

23.2.12 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妮卡的双重人生』小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