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4:30抵达青岛站。
是想看海的,遂步行出站去栈桥。人挤人。沿海岸一路走到小鱼山。途径初中,青岛美术馆,中国海运学院。自小鱼山步行至信号山,路过梁实秋故居,老舍故居,一条满是精致装饰的咖啡店的街。
渴又饿,路边无人问津一家小奶茶作坊,女店主边给我做百香果边教训小孩玩手机。糖分和温度都是经过询问定制的,是一杯常温无糖的百香果。
信号山爬时觉得高,甚至膝盖疼。阳光终于打在东侧的红褐色屋瓦上。德国总督府是典型中的典型,后续其他民宅恐怕都是不得不遵从的效仿。统一性来自风俗和政府的强制力。
天是阴的。青大概应该是蓝,青岛,青海湖。于是没法仰拍而只能自高处下。这些镜头太平庸和游客照,小红书充斥。jy继承的摄影美学无可指摘。
乘公交过青岛站到城西,道路弯曲起伏,很像高亭港了。过海底隧道,出来就是一整片北海造船。恰巧赶上工人下班,大群大群灰蓝色工装银色反光带的工人推着自行车。这似乎是仅存在于过去的昌盛时代。我想起小时候去父亲船上,他穿着一样的工作服。那么大副或船长,和这些微末的密密麻麻的工人有多大区别呢。在城市定居是否已经太过幸运。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来到黄岛区,这里的道路格局,绿化,新的楼盘的设计,真的太像岱山。即使是啤酒节的场地,也简陋到冷清。新区都荒芜,接到的冷清,阴雨天,高楼之间的距离,使得当我假设自己生活于此时,开始发现文化消费的廉价易得,开始将生活的亮光寄托在高楼内微不足道的小小窗内。雾气迷蒙和荒芜广阔的灰色世界,必须由家庭和亲情来对抗。在海淀,在海淀望向世界,人的机械性和工具性是首要的,不会生出这些想法。
青岛人说不了普通话。火锅店,景区,问路,交流都存在难度。普通话是出租车等职业的优势技能。这里真的太像岱山或者其他岛屿了。
马拉松开始太快,后来18km后极其艰难,但也不太夸张。后续可以先6的配速,最后正反馈会多些。这很像我读书的这些年,有些太不自量力,太过夸大自己的能力,少了做好眼前时的踏实进取的精神。无处可去时的就业压力击垮我,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我因为害怕逃避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我该会去吗?这一点上ljy的建议很难接受。
吃饭时,焦虑又冲上心头。但其实,这件事或许不必这么看。认识自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