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科技公司全远程sde工作求职记录

链接

最近拿到了一份欧洲公司的全远程工作 offer,来贵站分享一下历程

贴主是贵校信科本科毕两年的菜鸡,毕业后一直在新加坡的中资互联网大厂做底层搬砖码农工作,对中资企业的内卷加班厌倦已久想着跑路。或许我就是另一个热帖里面所说的“行业尾部人员”吧

我的前司是一个以国际化自称的中国大厂。面试时 HR 吹得天花乱坠,说新加坡的研发是独立的,with singapore local work culture, no 996,然而到来之后才发现新加坡远没有实现本地闭环,大多部门跟中国团队是同一个 manager,工作上紧密配合,ld 安排的 workload 和打绩效时的预期并不会因为 base 地而有任何不同。再加上 sg 有大量从中国 transfer 过来的同事,研发部门中国籍员工占了大多数,工作氛围和加班强度跟中国基本无异,每周常规会议都安排到晚九点多。并且完全使用普通话,工作对英语能力也毫无提升。经常跟 sg 同事开玩笑说,xxx(我们的 office)是中国在新加坡的领土飞地,实行中国的工作制度,进入请出示中国签证

另一方面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新加坡的生活。这两年中文互联网上对新加坡有太多溢美之词,亲身体验是破除滤镜的最好办法。新加坡确实有许多值得赞扬与学习之处,但自然条件决定了它本身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气候终年湿热,白天出门十分钟便汗流浃背;国土面积小于北京市五环,出国不坐飞机就只能忍受动辄排队数小时的陆路关口;没有任何自然风光,全国最高峰 160m,所有海滩都是外地运来的沙子人造的。我喜欢的爬山、徒步、滑雪、自驾在新加坡无处施展,户外爱好者在这里相当于断了半条腿。刚来的头三个月我还在饶有兴致地逛公园,但很快被无趣的风景和湿热的气候劝退。没有空调的地方都难以忍受。除了必要的通勤外,我在新加坡几乎从不外出。生活的无聊可想而知

关于职业的下一站去哪里与何时动身,我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打算,更没有专门去找全远程的工作。我关注过欧陆、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日本的工作机会,想的是只要离开中资公司和新加坡,情况不会比现在更糟。起初并没有给自己设定具体的跑路时间表,只是在 LinkedIn 上漫无目的地冲浪。偶然有一天被推送了一个跟我背景非常 match 的 position,终于决定开始写简历。但等我写好简历时这个岗位已经停止接收了,惋惜之余想着简历都已写好不投就浪费了,于是开始了海投。现在回头看,迈出求职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投递都会推动我更仔细读 JD、了解需要的技能从而针对性地修改简历,一封封拒信也会迫使我主动去了解各国科技行业的招聘市场,学习简历/cover letter 怎么写。之前我网上冲浪看到类似主题的帖子时只将其放进收藏夹束之高阁,但当做出投递的决定之后,我才会更有动机真正去读它们。

在美联储疯狂加息的 2023 年,全球科技行业求职并不容易。大厂陆续裁员,程序员供大于求,LinkedIn 上随便一个 sde 岗位挂出来都有两位数的投递,海外投递的难度不言而喻。我的居住地址不在雇主所在国,没有对方国家留学和工作经历,去哪都需要工签担保,debuff 叠满,简历被挂是常态。当时每天起床后邮箱里都塞满了 Unfortunately 打头的邮件,曾一度倍感挫折。毕竟我上次求职是校招,投的都是中国公司,有贵校的 title,所有公司至少都会给面试机会,而如今我投了几十份简历毫无回音,这个巨大的落差一度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变菜了 orz

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首先意识到自己带着上面那些 debuff,被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各国的法律都会优先保障本国公民的就业机会,企业也更信任本国的候选人 - 所以我被拒一定不是因为我菜!毕竟我都还没进入 oa (online assessment,即在线测评/笔试) 和面试,实例还没有展现的机会。其次从公司的角度看,跨国发 offer 一方面受限于工作签证的 quota、办理成本与冗长的官僚流程,另一方面跨国 relacation 需要较长时间,急招的岗位很可能等不了那么久,因此跨国求职必然需要比当地人更多的努力与 more outstanding background。另外,top2 的名声在洋人那儿远没有在华人面前好用。虽然贵校在各种排名上已十分显眼,但工业界(尤其是中小公司)普遍不怎么关注排名,中国很少会被考虑为洋人的留学目的地,听说过的压根没几个(类似中国的 HR 也没几个听说过马来西亚/泰国/伊朗的 top1 大学)

我开启了每天投 5-10 份简历的进度,有段时间每天在 LinkedIn 上搜索今天目标国家的 sde 岗位,然后挨个全都投递,有些 JD 即使不完全符合也投了,主打一个碰运气。逐渐地我对拒信的反应已经从内心失落变成了完全无感。同时我也在做两手准备申请 HPI,搞定了学历认证和雅思,如果跨国求职不顺利就登陆英国再找工作(其实这个阶段,如果找内推成功率会比海投高很多,但当时我想留着之后拿签证登陆了再用)

终于坚持海投一个半月之后收到了第一个 oa。由于当时已经投了一百多份简历了(看到合适的 JD 都无脑投),以至于我对 oa 邮件里公司名字都没有印象,得上 LinkedIn 翻投递记录才找到。这家公司在 LinkedIn 上的 base 是 UK,但一面面完询问才知道他们是 fully remote 的。好处是可以自选 base 全球旅居,坏处是公司不提供签证担保,无法通过工作移民。我考虑了下接受他们 fully remote 的工作模式,也算是误打误撞走上了 remote work 的道路吧。

由于是个小公司,技术要求不高,oa 和面试的技术问题都很简单(相比于中国的互联网大厂),大多数是闲聊,聊我现在的工作经历与内部组织架构(非技术向),老板过去创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公司前景的展望。两轮面试结束后是一个 take home coding challenge,主要考察理解现有业务逻辑 + 代码规范。总体来说不难,要说有挑战的话,主要还是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所有流程通过之后顺利拿到了 offer。

之后又收到了几个面试邀请,fully remote 和 hybrid 的都有,其中也包括能直接担保工签的大公司。只不过大公司组织架构普遍臃肿,招聘流程比较慢,有的公司现在都还在面试流程中,但我已经接 offer 了,后续就当 interview practice 吧。

说几个远程工作的 FAQ

- 全远程的工作怎么找?

说实话,我感觉不需要特别的方式,就跟找普通的工作一样。现在 LinkedIn 上就 sde 岗位大多都是 fully remote 或者 hybrid,onsite 的反而不多。我也是误打误撞找到的远程工作。这里有两个远程工作的求职网站 https://remoteok.com/https://remote.com/jobs,就我所知有朋友通过这俩平台找到顺利找到了远程工作

- 如何解决跨时差沟通?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会要求团队成员位于相近的时区,招聘的时候会写明必须待在哪些国家或时区。有的公司没有这个要求。我去的这家公司比较 nice,老板要求与欧洲中部时区有重合就可以,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团队本身也习惯了跨时区沟通,内部沟通基本在 Slack 上发消息,大多数回复不需要完全及时,也不需要频繁打电话开会。

- 远程工作的工资水平如何?

这个同样是因公司而异。少数大厂或者土豪公司(比如 duckduckgo)能给 global pay regardless of location,但大多数公司给不到 global pay,毕竟很多公司远程招人是为了降低招聘成本,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程序员也在找远程工作,所以不要有太高的工资预期。就我而言,新公司的 offer 包裹基本 match 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同龄人水平

- 如何解决税务问题?

同样是因公司而异

1.有些公司(比如美国大厂在海外的分部)能担保工签把你 relocate 去所在国,只是工作模式是全远程,法律上还是相当于正常受雇于当地的公司。但可能会要求你远程工作时不能离开所在国

2.有些公司(比如 Canonical)在一些主要国家有设 office,个税该代扣就代扣,该申报就申报,跟上一条有点像,但他们的 office 只用于招聘的合规要求,没有本地业务,也不会担保工签让你去别国

3.有些公司(比如我下家)是通过各国的第三方人力机构跟雇员签合同,比如 remote.com。由他们在雇员所在国代发工资和交当地的税/社保,在法律上这相当于受雇于当地的第三方人力机构,尽管实际是为外国公司工作

4.有些公司会直接通过对个人账户银行转账或者发虚拟货币(web3 居多),这种细节我就不太清楚了,严格来讲合规可能会有问题

这里有一个小操作。因为 remote.com 不提供工签担保,需要雇员自带工作许可,我恰好有香港高才通,所以我选择把合同签在香港,这样可以享受香港的税率。香港的个税+强积金相比内地的个税+五险一金优惠了不少。由于工作全远程的性质,我不会选择长期住在香港,毕竟房租和生活成本太高了(但主要注意每年不能在内地居住超过 183 天,不然会被认定为内地税务居民)。这又引申出两个小问题:

a.这种高才通到期能不能续签?高才通到期续签条件是”在香港已获得聘用”,但高才通续签毕竟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猜想原则上没问题

b.七年后能不能换护照?换护照的条件是在香港”通常居住“七年,但我不打算在香港租房长期居住,只能猜想原则上不行

- 打算呆在什么地方远程工作?

还没确定,目前计划的是先在一个物价便宜的东南亚国家呆几个月。长期来看,可能会选择去支持数字游民签证且能通向永居的国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大多国家的数字游民签证只能短期居住,不能通向永居)。另外,日本和新西兰很早就在说要推出数字游民签证,但一直没影,也在密切关注中

- 能不能同时远程给多家公司工作,打多份工?

从法律上讲,基本所有公司的雇佣协议都会要求 fully engaged,所以严格来说是不合规的。但除中国外的国家,去新公司入职都不需要离职证明,又是全远程,所以实操上有一定可行性,只要别被发现就行。也听说过有很多人是这么操作,这有个专门的话题叫 overemployed,大家可以自行了解和尝试。但就我而言,我跳槽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远离加班内卷,而不是赚更多钱。一份工作足够生活费,就不考虑压榨自己再多打一份工了

- 咱公司叫啥?求内推

我下家公司是一家做 LLM 商业化应用的奥地利公司,目前暂时没有扩张的计划,就不内推了哈。之后我觉得公司不错 + 有 job opening 的话会来 bbs 发帖,会多考虑咱们校友的